中科院学者权威解读我们的祖先(3)
通过研究发现,这些石器确实很多都作为工具被使用过,而且是在特定的部位以特定的方式使用。比如石锥或者石钻,它的尖部就有因使用导致的磨损或者磨圆,主要作用是用来加工木器和骨器。还有一项发现非常有意思,有一件标本的尾部出现一些痕迹,这些痕迹意味着它曾经被装柄来使用。这个柄,无论是木头、骨头还是鹿角,跟石器本身发生过摩擦,产生了这些痕迹,因此我们得知当时的北京猿人已经能够制作这种复合工具了。复合工具是比较高级的一种工具,所以北京猿人其实是远比我们想象要聪明的一个群体。
另一个例子就是用火。1929年年底,裴文中先生在周口店发掘的时候就发现,在文化层里有一些烧骨、烧石,后来的发掘又进一步证明,周口店遗址里有些层位中存在着集中的灰烬和被烧过的材料。这些材料被拿到巴黎去做化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它们含有游离碳,当时认为这就是用火的证据,所以在很多的论文和教科书上都写明,周口店保留了人类最早的有控制地用火的证据。
但这个结论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受到了西方学术界的挑战,尤其是一些著名的学者。像美国宾福德先生这样的学者发表文章说,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根本不存在原地用火的证据,固然有一些烧过的骨头、石头,但它们可能是从洞外滚落下来的,因为这个地方根本就不是猿人之家,只是一个裂隙,人可能会失足掉进来,一些石器、用火的证据也会被风吹进来,或者被水带进来。这里的灰烬可能是自然火产生的,或是鸟类的粪便发生化学反应所产生的,总体上是把北京猿人用火的证据给否定了。
这项研究学术界一直在进行,我们断断续续得出一些结论,基本上都是确定北京猿人用火的证据是可靠的,而且不仅仅是中国的学者,西方很多学者也坚信这一点,但是,我们还需要拿出更坚实的证据。
我主持的一个团队从2009年开始对周口店遗址进行了新一轮的发掘,寻找更坚实的用火证据就是我们一个重要的学术目的。我们非常幸运地取得了重大的收获,发现了当时人类原地用火时用石头围挡起来形成火塘的结构,这属于非常明确的证据了。同时还发现了一些原地埋藏的烧骨、烧石、灰烬,一些石灰岩块因为长期的高温烧烤已经变成石灰了。
我们还运用现代的科技手段对这些证据做进一步的检测分析,比如磁化率分析和红度分析。在我们怀疑是火塘的部位,发现非常异常的磁化率和红度的信号,比同层的其他部位,包括洞外地表的堆积信号都显著地高出很多倍。而要达到这种强度的信号,这里火的温度应该要达到700℃,而自然火的温度一般最多达到300℃,所以这是一份非常坚实的用火证据。
我们得出结论,北京猿人能够制作使用工具,而且是复杂的工具,还能够用火,所以他们是很聪明的一个群体,他们不见得一定要灭绝。
到底是猎人还是被猎杀者?
是他们吃了动物,还是他们被动物给吃掉了呢?这个问题也要具体分析。周口店遗址非常复杂,在某些层位,尤其是上文化层,我们叫它第四层,出土了人类化石、石器、用火的痕迹,还有大量的动物骨骼。这些动物骨骼有共同的特点,一是绝大部分是食草类动物,主要是鹿类,另一个就是这些骨骼大部分都比较破碎,而且身体部位是不完整的,有些骨骼上面还有人类工具切割的痕迹和用火烧烤的痕迹,所以在这个时期应该说北京猿人就是狩猎者,但并不是所向无敌,狩获的动物主要还是温顺的食草类和比较小型的慢型爬行的动物。
在北京猿人个别的骨骼上面有动物啃咬的痕迹,这是否就证明这些人是被动物给吃了呢?我们现在不得而知,没有明确的证据。因为这些痕迹可以是在人死后被动物啃咬的,即使个别的北京猿人曾经被剑齿虎等猛兽猛禽给吃掉了,也不能认为当时的人类生存能力低下,还处于食物链的低端,因为今天还照样有人类偶尔被老虎给吃掉。
一个相关的问题是,周口店遗址是北京猿人的洞穴之家吗?这个遗址有很高的剖面,是不同时期堆积起来的,从70万年到30万年之间:这里有很多层位,有的层位,比如刚才说过的第四层,发现了人类活动的各种迹象,这个时候这个洞穴是人类的家园。
但是在有些层位,比如说第十一层到第十三层,出土了很多比较完整的洞熊、鬣狗的骨架,还有一些食草类动物的残肢,另外还发现了成层的鬣狗粪便,而基本上见不到人类的化石和人类的文化遗存。这说明什么?这个时候人类不在这个地方生活。所以简单地说周口店遗址是北京猿人之家还是洞熊之家、鬣狗巢穴,都是过于片面的。
化石在哪里,还能被找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