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四学者疫期功课实录(2)_中国教育导报网
当前位置:主页 > 综合 > 正文

京城四学者疫期功课实录(2)

2020-03-06 05:18作者:采集侠

  1月27日,北京出现首例因新冠病毒致死者——杨军,他的几位家人也因此被隔离治疗,最早蒙灾的这一家人就租住在赵蘅所在的小区。据说,杨军的家人后也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杨军一家的不幸染病和杨军的离世小区居民最初均不知情。事情发生后,区政府领导和工作人员赶来检查,嘱咐居民尽量不要外出,之后小区封闭。赵蘅说,我们可能是北京首批实施封闭的小区。居民生活很快不便,小区想办法成立了服务社集中售货:建立微信群,居民接龙写下要订购的食品、常用物,由小区的小卖部采购,在小区门口分发,赵蘅说:“每家每户的饭食喜好都大暴露。”当接近“弹尽粮绝”的赵蘅第一次领到订购食物、咬下苹果的那一刻,她说,觉得好幸福!

  一直忙碌的赵蘅也得到难得的闲暇,在关心疫情却无以为助的情况下,她给自己安排了好多项目。她在电脑上建了“疫情纪念”文件夹,分类安排并记下自己的疫情生活——每顿饭的样子、画的画、为疫情写下的诗等等,还捡起了幼时学过的钢琴技艺,要求自己每天练习。

  她写下“致系列”多篇诗作,其中有《致我天上的邻居》,“不知你我是否曾擦肩而过,在进出小区的门边,或是在玉兰花盛开的春天……”那是写给杨军的。

  赵蘅养了一只小狗,疫情前小区养狗人遛狗时喜欢扎堆儿,人在一处聊天,小狗自由玩闹,现在不敢了。为了避免碰面,赵蘅想那就晚些去,反正自己睡的也晚,干脆晚上11点再下楼遛狗。谁知一天下得楼来,转弯就碰到了邻居,原来人家也是这样想的——晚点儿出来,避免相见。碰面时,人可以保持距离,小狗却不管,使劲要往一块儿凑,赵蘅和邻居于是就势拍照,留下一张疫情期间遛狗照以作纪念。

  见不到的儿孙想念非常,团圆的元宵佳节,赵蘅一家三口想见面,脑中转了周边的几处空旷之地,选来选去选中了圆明园。一家三口各自开车,聚在园门口,儿子有心,带来了元宵便当,分装在小玻璃瓶中,三个人每人两粒,口罩摘掉半边挂在耳上,享用只保留下残余温度的元宵。一家人为这顿难得的年中一聚略觉开心。

  从2月5日起,赵蘅开始创作一幅油画,画的是疫情中的自己。这个选择有个缘由,春节期间,适逢赵蘅的小孙孙两岁生日,为了准备给小朋友过生日,赵蘅特意挑选了靓丽的橘红色毛衣,她觉得小孩子喜欢鲜艳的颜色。意想不到的疫情使一家人没有吃成年夜饭,也没有敢聚在一起给小孙孙过生日,儿子一家在元宵节过后便飞回了美国。赵蘅遗憾之余便想穿着这件橘色毛衣画一幅像。4月5日是赵蘅75岁的生日,她想用这幅画记录自己疫情中隔离在家的样子,是送给自己的礼物,同时也画给小孙孙,到时问问他:“像不像奶奶?”

  油画对光线要求高,赵蘅觉得客厅光线变化太快,便将画架支在了无窗的卫生间,对着镜子开画。卫生间空间狭小,调色板只好委屈在马桶盖上。采访时赵蘅说,这两天就快画完了,从开始画时就一直穿着这件橘色毛衣,画完可以换一换了。

  赵蘅还有写作的打算,想写去年家中出现的一只老鼠,和老鼠斗争的过程会是一篇好玩的《老鼠记》。

  正正经经给自己建立了“疫情纪念”文件夹的赵蘅,脑子里金点子不断,画画、写作都是持续有序进行,每天的时间安排充实饱满。她说,现在的文件夹是二月的,如果疫情结束不了,那就只好再建三月的,生活是要继续下去的。

  赵蘅100岁的妈妈、翻译家杨苡先生住在南京,本打算年初二回去看望母亲的赵蘅未能成行,母女俩便常常通过微信、电话聊天。赵蘅说妈妈不把当前的事当事,她毕竟经过的太多了。老人家状态好得很,说也想写诗,而且说这个时候写诗是最好的,她想好了题目,拟叫《我能做什么》。看到屋门口的芭蕉该修剪了,杨苡先生嘱咐赵蘅的姐姐去找花工来,姐姐着急:“妈妈,现在是什么时候啊!怎么能找呢?”老妈妈很纳闷儿,她不太在乎,觉得应该该干什么干什么。老人家每天看新闻,关心时事,看过后说:“我不管那么多,我觉得我们国家人民很了不起。”

  止庵:

  闲读闲改 恰如其分

  著名学者、作家止庵去年底就做了今年的日本旅游计划,买好了2月15日的机票,订妥了温泉旅馆,并做了充分翔实、字数达七八千的游览攻略,这份攻略细到哪天参观博物馆、哪天去逛跳蚤市场。随着新冠疫情的消息越来越多,止庵犹豫再三,于2月初取消了行程。止庵说,不是日本不让去,是我实在不愿意给人家添麻烦。他了解日本人的隐忍性格,“他们一般不会明说,但是会小心地躲避,这样的情况下双方都不舒服,旅游心情也不会好。”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