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四学者疫期功课实录(4)
他还常常把新冠肺炎疫情与2003年的“非典”相比,北京当年是重灾区,北京人走到哪里都令人侧目,所以他感同身受着作为武汉以及湖北人的心理压力。而既然是同胞,就不应当在人家的创伤上再撒一把盐。
“非典”时韦力也没办法出门,但他觉得当时心态的恐慌程度不像现今这样强。当时他找到一个为他之后十几年的工作打下良好底子的事情,也是他之前一直想做而不得的,那就是在书库中整理书目。
“编目是一项很枯燥的工作,在此之前我曾经四次半途而废。但是因为‘非典’时哪也去不了,我在书库中干了几个月,终于把自己的古籍藏书目录编完了,可以说‘非典’期间的不能出门对于我完成这个事情‘功不可没’。”
但这次不行,韦力书库的所在地也出现了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小区被临时封闭,韦力只好在家里看书,但明显感到看书的速度和质量比以往差了很多。
心里的无奈纠结,大约经过10天左右,慢慢平和下来,就想现在的环境非人力所堪,自己只是一个平头百姓,社会中的一粒微尘,不做事怎么成呢?于是他整理自己住处的书,开始做一些拾遗补缺的工作。
在慢慢翻阅书的过程中,韦力看到很多最初没有留意的东西。他以往的做法,是按寻访计划理好书目体系,待寻访完成,再系统读某一类相关的书。这样做主要是因为有读完书而找不到寻访目标的担心。以前韦力觉得没有寻访到而读了书等于白浪费了时间,如今现况弄人,韦力只好将程序倒转过来。
这一倒转使他对一些人和事有了新的认识,很多东西也更加清晰化。比如他计划中的《觅道记》,是他“觅系列”的倒数第二部书稿。而道家的寻访之旅,本是要放到三年后进行的。这类资料韦力在列寻访单之前已经买了不少,在家中堆了一堆。现在他开始系统地看,重新构思,在脑海中编织《觅道记》的框架。韦力感到自己的心态慢慢平和。
现在,韦力在工作室的写作已经“复工”。因为工作室所在小区也有新冠肺炎确诊病人,所以韦力每次前去都是全副武装,口罩、护目镜齐备,自己开车往返,不接触外人,尽量做到隔绝感染。韦力说以往自己是个很不在乎小节的人,但是在这种局面下,不只是自己在不在乎生命,而是不要无意中成为一个传播者而影响到更多的人,也就是通过自我约束来达到少给别人惹麻烦。
他的生活和工作慢慢纳回正轨。
韦力的微信公众号有一个师友赠书录栏目,广受欢迎。有人将它视之为购书指南,有人把它当成书及书友间的交往故事。而韦力设置此栏目的最初想法只是答谢朋友厚谊。这个栏目已经坚持写了六七年,都是写别人赠予之书。这场疫情使得书的递送停摆,收不到书了,也就无法写。韦力说:“这个月的还能写,因为我写的是上个月朋友赠送的书,下个月恐怕就难以为继,这是一个小烦恼。”
烦恼既小,解决起来就快,韦力在家理书的过程中,发现不少写作此栏目之前朋友赠予的书,这些书因为不是当月受赠,所以没有写过。韦力于是又灵机一动,“如果下个月没的写,就写前些年朋友所赠之书。”
自认为红尘中一粒微尘的韦力先生和我们大家一样,期盼着这一场疫情尽快结束。而结束之前,为了花开之后生活的继续,我们是否也做好了力所能及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