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寿彝历史教育思想的使命意识(2)
三十年后,当白寿彝再次讲到这个问题时,他从理论上作了这样明确的论述:我们史学工作对于民族团结的教育有很大意义。大家都知道,我们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多民族之间有差别,也有共同的地方。没有差别,不能形成不同的民族。没有共同的地方,我们几十个民族不能建立这么伟大的祖国(《史学工作在教育上的重大意义》,《论集》上,第245页)。
在这个总认识的前提下,他从几个方面阐述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成因。一是地理原因:“我们中国的幅员广大。但在地理形势上,形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区域。”“这样一个地理形势,就为我们祖国的统一提供了一个自然条件。”二是不同民族间的互相合作、互相依存的关系,如西北民族需要内地的盐、茶、铁器,内地需要民族地区的皮毛、皮革、肉类、马匹、药等。这种历史的联系是天然的,割不断的。三是中国各民族有一个“向心力”,这是因为:“汉族地区主要是在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得天独厚,发展比较早,生产水平比较高,文化水平也比较高。因此,长期以来,中原地区是我们边疆少数民族所向往的地方。这一点很要紧。这就是中国各民族一个向心力的所在。”四是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发展趋势所致。中国历史上各民族间关系的主流是友好、合作,还是矛盾、冲突?当时史学界存在不同的认识。针对这种情况,白寿彝着眼于历史发展趋势看问题,指出:关于民族关系问题,不能只看到某一时期的情况就下结论,而要考察历史发展的全过程,“从几千年来民族关系发展上来看,民族之间互相影响越来越大,互相之间的团结越来越密切,对祖国的共同贡献越来越显著,我看这才是民族关系的主流,这才叫全面。”“我看咱们历史工作者,在阐述历史的时候,要全面阐述民族关系”(以上见同书第246—248页)。
总括以上四个方面,白寿彝从不同的视角阐明,中国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其地理的、历史的、人文的原因。这给人们一个重要的启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觉醒和自强,自有其历史的渊源和历史的必然性。
历史教育要讲历代治乱兴衰得失之故
中国历史上历代王朝治乱兴衰得失之故,是白寿彝历史思想中最受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也是他关于历史教育讲得较多的一个方面。他认为:“历史教育的目的任务”之一,“是要讲历代治乱兴衰得失之故”。他在一些文章、讲话中多次讲到,汉初人提出秦何以亡、汉何以兴;唐朝人提出隋何以亡、唐何以兴?秦汉、隋唐都是大朝代,具有很多相似之处,这四个朝代的兴亡极具代表性,是历史上人们最关注的问题之一。这不仅是希望今人了解和认识历史上人们的有关真知灼见,而且还另有一番深意。
在历史教育中论述历史上历代治乱兴衰得失之故,白寿彝强调讨论这个问题的现实意义:第一,“过去人讲这个,是为了提供当时统治阶级参考、借鉴”。“今天我们这样做,为的是观察国家命运。一方面要从过去的历史上培养我们观察政治的能力。另一方面,培养我们对政治的兴趣。摆在现实生活里面,就是要当好一个主人翁,关心国家命运,关心国家前途,关心现实政治,提高辨别能力”(《史学工作在教育上的重大意义》,《论集》上,第249页),这是就实践意义而言。
第二,“历史工作者的任务,要从历史上阐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已经做出来的科学结论,这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很重要的光荣职责。经典作家做出了总结历史经验的典范,却并不是把历史经验都总结完了,而且历史还在不断地前进,需要不断地总结历史经验,历史工作者有无穷无尽的工作需要做,这也是必须担负的光荣职责”(《要发挥历史教育应有的作用》,《论集》上,第267页),这是着眼于理论而言。
归结上述看法,可知史学工作者对历代治乱兴衰得失之故的阐述,不只是一个重大的学术问题,还具有鲜明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历史教育具有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丰富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