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花的意象、哲思与漫游(3)
如果只能挑选一处赏樱地,那么京都何处胜景会入选呢?在2018年日本某旅游网站的全日本赏樱地票选活动中,总计17万余的世界各地樱迷,把29.1%的选票投给了京都的“哲学之道”,这条因西田几多郎而闻名的赏樱小径,当之无愧地名列榜首;而西田几多郎与铃木大拙出生、求学的故乡金泽的兼六园则获得7.5%的选票,排名第六。在美国CNN 2019年12月评选出的全球最美21条街道中,哲学之道排名第五。顺便提一句,中国成都的锦里和京都哲学之道是榜单上仅有的两条亚洲街道,而且锦里排名世界第一。
哲学之道位于京都东山西麓,是一条约1.5公里的小路,中间夹着人工渠“琵琶湖疏水”,路旁植有500株樱树。哲学之道从熊野若王子神社开始,途经慈照寺、法然院、永观堂禅林寺、南禅寺,止于银阁寺。这条樱花盛开的幽静小路因为西田几多郎经常来此散步,思索人生哲理而得名。路旁的樱花树是画家桥本关雪的夫人1921年捐赠栽种的,也被称为“关雪樱”,这些樱树已经活过了百年树龄期,后人陆续又栽下了500株樱树。这条哲学之道与德国海德堡的哲学家小道有神似之处,西田几多郎的哲学思想与德国哲学有着不解之缘,他本人也非常仰慕德国古典哲学家,继承了他们喜欢漫步思考哲学问题的习惯。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斯·韦伯、雅斯贝尔斯、伽达默尔、歌德、席勒、荷尔德林等德国哲学家和诗人都喜欢来海德堡2公里长的一条小路散步,它位于海德堡内卡河北岸圣山(Heiligenberg)南坡的半山腰上,因19世纪初的德国诗人艾兴多夫和荷尔德林而得名,在路边的“哲学家小花园”中,有一块艾兴多夫的纪念碑,上面刻着他的一首短诗:“站到哲学的高度,你就会找到解读世界之‘符咒’!”路边还有一处纪念荷尔德林的石碑,上面刻着他的著名诗篇《海德堡颂歌》。荷尔德林的名句“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不仅影响深远,也为海德格尔所引用,成就了海德格尔影响深远的重要作品《人诗意地栖居》。
王国维曾于1911年到1916年侨居日本京都,西田几多郎定居京都的时间只比王国维早一年。1913年4月5日清明节,王国维与家人游真如堂,循东麓下,至安乐寺,时樱花初放,兴尽而归。真如堂本名“真正极乐寺”,由此寺向东,下坡,穿过白川通、鹿谷道、哲学之道,即可抵达安乐寺,这是一条春赏樱花秋赏枫的漫游小径,王国维在樱花绽放的清明时节穿越哲学之道,不知是否曾和西田几多郎在樱花树下邂逅。
西田几多郎和铃木大拙同是北陆出身的近代重要思想家,他们的故乡金泽本身就是一个赏樱胜地,他们的思想也都与禅学密切相关。西田几多郎在他的哲学与心灵研究过程中,提出了一种超越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禅”的感悟:“世界的本质,是终极大一统。”西田几多郎同时广泛涉猎了欧洲主要哲学家、美学家、心理学家甚至美术史家的学说,并将其纳入自己的体系之中。德国哲学家、美学家费希纳曾经说过:有一天早晨,他坐在莱比锡玫瑰谷的凳子上休息,在春天晴朗的阳光下眺望着鸟语花香、群蝶飞舞的牧场,心中一反过去那种无声无色的自然科学式的黑夜般的看法,而沉迷于当前现实的真实的白昼的思考,他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熟谙德国古典思想的西田几多郎在哲学之道上观赏美丽的樱花之时,一定也会涌现很多美妙的哲思:“美的本质应该在何处寻求呢?面对名家作品和奇伟自然,任何人都会被它的美所打动,我们便相信这是美的。但是,美在某物或者为青色,或者为红的意义上,并不是指物的性质。是根据主观被赋予了的物的性质……美,不消说并不是指物的存在着性质,美感是指通过物而被唤起的主观状态……可以认为,明确美的本质也在此意义上应该明确美的体验的先验。”(引自西田几多郎《艺术与道德》第一章“美的本质”,唐剑明翻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8年)
染井吉野樱的漫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