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与蜀中草堂(2)_中国教育导报网
当前位置:主页 > 综合 > 正文

杜甫与蜀中草堂(2)

2020-06-03 16:36作者:采集侠

  按照杜甫当时的情况,想盖房,如同梦想。但是好在杜甫有众多热情襄助的朋友,比如,高适、严武都在朝中做官,杜甫才能实现盖草堂的梦想。

  除了这些旧友,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杜甫修建草堂时,他表弟王十五出成都城看望他,送来盖房资金,杜甫写诗记载了当时的情景:“忧我营茅栋,携钱过野桥。他乡唯表弟,还往莫辞遥”(《王十五司马弟出郭相访遗营草堂赀》)。

  作为当时颇有声望的大诗人,杜甫的名声还是换来了不少帮助。杜甫一方面通过友人筹集资金,营建草堂,一方面写诗向各处朋友觅求树苗。他这一时期的诗文,就如实地记载了建草堂的过程。比如,他向萧实请求春天前把100根桃树苗送到浣花村,“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萧八明府实处觅桃栽》);绵竹产于汉州绵竹县的紫岩山,杜甫向曾做过绵竹令的韦续索取绵竹县的绵竹,“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他向何邕要过蜀中的桤树苗,他还走过石笋街,到果园坊向园主徐卿索求果木苗,“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诣徐卿觅果栽》);他向韦班要松树苗,“落落出群非榉柳,青青不朽岂杨梅。欲存老盖千年意,为觅霜根数寸栽”(《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栽》)。

  经过两三个月的建设,760年的暮春时节,草堂落成。“背郭堂成荫白茅,缘将路熟俯青郊。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堂成》)。根据杜甫众多诗作的描述,人们可以大概知道草堂四周的景物:草堂背向成都城,位于百花潭北面(“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在万里桥及浣花溪西面(“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临近锦江(“结庐锦水边”),西北可以望见山巅终年积雪的西岭(“窗含西岭千秋雪”)。

  “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酬高使君相赠》)。就这样,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杜甫的草堂生活开始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草堂建成一年后,即上元二年(761)12月,严武被任为成都府尹兼御史大夫,率军抵御吐蕃对唐室的进攻。严武的到来,为杜甫提供了更多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762年7月,严武被召回京,但此时,杜甫的另一位好友高适代成都尹,这也给草堂带来了些许欢闹。

  “著名邻居”黄四娘

  草堂在当时成都的郊区,人烟稀少,附近只住着八九户人家,生活虽有不便,却符合杜甫不入世俗,不媚潮流的心境。有趣的是,为了营生,杜甫还在草堂前开辟了一片药圃,他美其名曰“药国”。他在田地里种植有丁香、栀子、决明等草药,有时他也翻山越岭上山采草药。比如,他就有“编蓬石成东,采药山北谷”,“移船先主庙,洗药浣花溪”等诗句。

  杜甫忙得不亦乐乎,在他辛勤的劳作下,草堂向四周扩展,茅屋旁有向外眺望的水栏,堂前栽种四棵心爱的小松,堂内还置有乌皮几(杜甫用“乌羔皮”裹饰的小案几)。

  成都草堂的面积开始并不大,只有一亩地。杜甫在《寄题江外草堂》诗中说得很明白:“诛茅初一亩,广地方连延”。随着草堂不断的修建,占地面积不断扩大,种植桃树后,草堂由一亩增至五亩;桃林建成后,又营建了竹林、桤林,杜甫在《凭何邕觅桤林栽》诗中说:“饱闻桤木三年大,与致溪边十亩阴”。也就是桤木林占地有十亩之大。那么竹林又占地多大?有一顷。杜甫在《杜鹃》诗中说:“我昔游锦城,结庐锦水边。有竹一顷余,乔木上参天。”

  两年的工夫,在清澈的溪边建筑起错落有致的亭台,虽然简朴,却已初具规模。这让杜甫感到欣慰,颠沛流离若干年,终于在成都有了一处属于自己的房屋,一个生活的空间,一家人可以欢聚一堂,虽然生活艰苦,但也其乐融融。

  草堂周围是田园风光,景色优美,生态环境非常好,杜甫非常喜欢这里的时光。“杨柳枝枝弱,枇杷对对香。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田舍》);清澈的浣花溪水曲折蜿蜒地绕着草堂流过,夏日里的江村非常幽静,“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江村》);鱼儿游弋,燕子翩翩,“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之一);梁上的燕子、水中的沙鸥都自由自在,“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进水中鸥”(《江村》)。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