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与蜀中草堂(4)
唐代宗宝应元年(762)七月,严武应召入朝。杜甫为他送行,一直送到几百里外的绵州(今四川绵阳)。严武刚离开四川,成都少尹兼御史徐知道便在成都叛变,杜甫被迫滞留在绵州,他只好寄居梓州(今四川三台),妻子还留在成都草堂。杜甫时刻惦记着浣花溪畔的草堂。后来,叛变被扑灭,杜甫为了把家人接到梓州,他回到成都,惊喜地发现草堂在大乱中没有遭到破坏。宝应二年(763)春,延续七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结束。杜甫远在梓州听到这个消息,欣喜若狂,百感交集的他写下了著名的诗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春,严武再次被任命为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杜甫也在三月回到成都。严武举推荐杜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工部”之称也由此而来。杜甫在成都节度使幕府中住了几个月,因为不惯于幕府生活,一再要求回到草堂,最后严武允许了他的请求。杜甫再次回到草堂,因为长时间无人居住,草堂已是一片荒凉。不畏艰难困苦的杜甫振作精神,开始收拾残局。他凿井开渠,把草堂重新打理一番,晚春初夏时节,草堂又恢复了生机。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在成都草堂的生活是他相对稳定的时期,留下诗作240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正月,高适在长安去世;四月,严武突然死去。高适之死,让杜甫伤悲;而严武的逝世,却让杜甫失去了靠山,他不得不在五月率领家人离开草堂,乘舟东下。“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去蜀》),结束了杜甫“漂泊西南”的前半个阶段。
765年九月,杜甫一家抵达云安,因病不能前进,至次年暮春病势减轻,才迁往夔州。杜甫一家住在山坡上用木板搭建的简陋房屋中,用竹筒引山泉饮用,生活更为艰难。在夔州居住未满两年,杜甫创作十分丰富,成诗400余篇,占杜诗全部的七分之二。而此时,杜甫的身体越来越差,疟疾、肺病、糖尿病等不断缠绕他。
因为夔州气候恶劣,杜甫于大历三年(768年,唐代宗的另一年号,永泰二年即766年改为大历元年)正月起程出峡,三月到江陵。在江陵住了半年,移居公安数月。在此后的岁月里,杜甫居无定所,全家居住在一叶扁舟上,往来于岳阳、长沙、衡州、耒阳之间,大部分时间都在船上度过。大历五年(770年)冬天,杜甫病逝在长沙与岳阳之间湘江上的舟船中,终年58岁。临终前,他的绝笔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仍以国家为念。
杜甫去世后,因为家贫,家人无力把他的灵柩运回祖墓安葬,只好将灵柩停厝在岳阳。43年后的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他的孙子杜嗣业才将杜甫的遗体由岳阳移到偃师,葬于河南首阳山下杜甫祖父杜审言的墓旁,并且请诗人元稹做了一篇墓志铭。
纵观杜甫的一生,杜甫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他的大半生处于颠沛流离之中,但正因为他饱经风霜,饱尝“国破”之痛苦,他的诗歌才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年的社会全貌,这也使得他的诗篇影响了很多人,成为中国文化中的瑰宝。
杜甫去世后,他的草堂历经变迁得以保留。前蜀时期,词人韦庄寻得草堂故址,此结茅为舍。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成都知府吕大防在草堂故址重建茅屋,立祠宇,并刻杜诗于碑上。此后草堂经过多次修缮,最终形成今日规模。杜甫一次无奈的“置业”,给他带来了短暂的美好时光,而保留下来的草堂,也成为后人瞻仰、缅怀杜甫的绝妙去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