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与蜀中草堂(3)_中国教育导报网
当前位置:主页 > 综合 > 正文

杜甫与蜀中草堂(3)

2020-06-03 16:36作者:采集侠

  不仅景色优美,这里的生活也充满意趣。草堂门前有浣花溪,这条溪流成为杜甫的乐趣所在。杜甫会带着全家人从水槛上船出游,泛舟江上,一边观赏两岸风光,一边喝茶饮酒,他在七律《进艇》中描绘了全家泛舟江上的景象。

  杜甫似乎也习惯了这样的生活,草堂修好后,他与四周的邻居关系非常密切。有时,热情的农夫还会把杜甫拉进门强留喝酒,“步屧(xiè)随春风,村村自花柳。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有时,有农夫会送来一大筐樱桃:“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野人送朱樱》)。

  草堂南面和北面的两位近邻,他在《南邻》中将南边的近邻称为“锦里先生”,他这样写道:“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这位邻居也非等闲之辈,“看君多道气,从此数追随”。北面的邻居则是一位退休县令,也是一位风雅之士,“明府岂辞满,藏身方告劳。青钱买野竹,白帻岸江皋。爱酒晋山简,能诗何水曹”(《北邻》)。看来,这位北邻和杜甫一样,爱喝酒,会作诗。

  随着《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的广为流传,黄四娘也成为杜甫最著名的邻居:“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在草堂不远,有一位叫黄四娘的女子,春天来临,她的家里繁花似锦,莺歌蝶舞,好一幅美丽画卷。

  草堂茅屋为秋风所破

  作为当时知名的诗人,草堂自然少不了文人墨客的到访。每次朋友来访,令杜甫非常开心。

  当杜甫在成都建草堂的消息传出后,蜀中文人也慕名而来。其中有一位名叫韦偃的画家,善画马,他来到草堂后,在新砌的白墙上画出两匹马。杜甫写下《题壁上韦偃画马歌》记之:“韦侯别我有所适,知我怜君画无敌。戏拈秃笔扫骅骝,欻见麒麟出东壁。一匹龁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蹄。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

  不过最为尴尬的还是客人来了无钱款待,只能到家中的自留地里摘上一些菜蔬,吃一顿简陋的饭菜,仅此而已。“有客过茅宇,呼儿正葛巾。自锄稀菜田,小摘为情亲”(《有客》)。

  严武做成都尹时,常常带着小队人马,走到郊外,来到浣花溪边,拜访杜甫,有时还带着美酒佳菜肴,与杜甫欢聚;762年高适代成都尹后,高适常常带酒到草堂拜访杜甫,杜甫自愧没有鲜菜招待,只好劝高适多多饮酒。

  杜甫在成都草堂,结束了流离迁徙的生活,离开了哀鸿遍野的中原,眼前出现一片田园美景,多年劳苦忧患的生活,暂时得到休息。但是,未卑未敢忘忧国的杜甫骨子里流淌着对国家的无尽忧思,他也并不曾忘记流亡失所、无处安家的人们。

  761年的八月,杜甫的草堂遭到风雨的侵袭,先是草堂屋顶的茅草被风吹落,大雨接踵而至,室内凌乱不堪。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感人至深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juàn,缠绕)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写的虽是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之情感。颠沛流离之后,好不容易盖起了茅屋,却被秋风所破。“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如果没有穷困生活的体验,是写不出这样的诗句的。成都的八月,天气并不冷,正是由于“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所以才感到冷。这个冷,并不完全是自然状况的“冷”,而是杜甫对社会现实的离乱感到“心灰意冷”。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望着残破不堪的家园,回首“长夜沾湿”的现实,又怎能入眠?正是由于忧念天下事,杜甫才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愿望与宽广胸襟。

  病逝于湘江船上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