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人物画:形神相似之辨(2)_中国教育导报网
当前位置:主页 > 综合 > 正文

东西方人物画:形神相似之辨(2)

2020-08-05 15:56作者:采集侠

  跨过大洋彼岸,遥望此时的西方人物画发展状况,却笼罩在一片黑色的阴霾中。西方黑暗的中世纪(476年至1453年)直到中国的明代才结束,十几个世纪间,中国人物画的绘画和理论水平都远远领先于西方世界。

  直到文艺复兴的出现,一切出现了反转。

  西方反超东方

  美术领域的起伏消长、传承变异与社会的变化密切相关,新的文化思想与审美取向以及日趋频繁的中西文化交流更成为画作风格的推陈出新、题材内容的变迁的推动力。

  黑暗的中世纪以后,西方迎来了人物画发展迅猛的文艺复兴时期,也诞生了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等多位艺术大师,到17世纪荷兰伟大的画家伦勃朗创作时,光的运用,让西方人物画显得更加逼真,强烈而生动的“明暗对比,空间透视效果”让西方油画真正进入“现实主义”时代,使油画的真实形象成为现实。此时的人物画从写实性和艺术性都开始逐步超越中国人物画。

  回望此时的中国,已是明清时期,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的末期,社会基础与社会制度的变化影响了人物画的变革。统治阶层在内忧外患中不断受到挑战,资本主义萌芽为代表的一系列新生事物开始诞生,故而明清两代的人物画在整体沉寂停滞中也呈现了进步与发展。

  明清人物画家随着国门主动或被动地打开,传统的东方画家们也接触到了西方绘画技法,他们逐步让人物画变得立体起来,明清时期称这种绘画技法为“凹凸法”。以明代画家曾鲸为例,他吸取西画讲求解剖结构和立体效果的长处,坚持以传统国画笔墨为主要的造型手段,并加以淡墨烘染面部的凹凸,层层晕染,表达自己对立体的理解。这种用墨染出人面,以凹凸法绘制的人物小照及行乐图流行一时。他还曾用这中西结合的方法为董其昌、陈继儒、项子京、王时敏等名人画过肖像。

  但中国画肖像的写实性始终不及油画肖像,甚至因为明清画家套用“凹凸法”和当时审美的一致性而使得画面中的人物显得极其相似。我们可以以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的清代画家胡淦的名作《吴中七老图》为例来管中窥豹。画中呈现了七位苏州缙绅名士,从画面来看,人物以细线勾勒人物轮廓,面部用白色和赭石色晕染,营造出立体效果。衣纹用白描手法表现,无晕染,线条工整流畅,较为圆润。

  画面虽然已经很精美,五官也经过了细致的刻画,但古代中国自周代就开始强调的礼法,连日常穿衣戴帽都赋予了各种意义,画面中七位苏州缙绅名士都穿了白衣长衫象征自己的文人气质,古代人物画对衣服的描绘甚至比对五官的描绘更重视。吴中七老对服饰审美的一致性让画面乍一看还是有一种一个人重复出现了七次的错觉。

  清晚期,同时代的西方画家之写实技能甚至已经比不甚成熟的照相机还要高超。他们甚至已经不满足于超写实技法带来的荣誉,反而开始追求对生活的艺术再现。故而出现了马奈、莫奈、雷诺阿、德加、西斯莱、毕沙罗、梵高、毕加索等诸多功底扎实、风格各异、享誉全球的艺术大师,明清人物画家的艺术表现力相较之下就逊色了许多。

  中国画追求神似而非形似

  也许唐宋时期的艺术还各有特色,但对于明清艺术,这似乎成了一个通病,为什么与明清两朝同时期的西方人物画看起来比中国人物画更具有独特风格且风姿各异,更能刻画出人物的不同外貌和精神特质呢?

  是哪些原因导致传统人物画形成了固定套路,写实感比较低,看起来相似感较高呢?

  从创作技法上讲,国画讲究境界,国画理论对神似的要求高于形似。中国人物画家顾恺之的“以形写神”论对人物画的影响很大,“以形写神”指明画家在反映客观现实时,首先应追求内在的精神本质的酷似,其次才追求外在形象的逼真。这个艺术处理办法对国画的写实感有一定影响。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