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人物画:形神相似之辨(3)
在中国画的画家还是个学徒时,听得最多的话,也许就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了。这是中国画家的“武林秘籍”。当他们在日常绘画时,非常注重主观情绪和意识的抒发,不是很注重“真实感”,形成“意在笔先”“胸有成竹”的现象。传统人物画,基本上不重视惟妙惟肖地完全刻摩出一个人的“形”体,因为画家们认为“神似”远比“形似”高级。
相传唐代名将郭子仪曾请当朝两大名画家韩幹与周昉为他的女婿赵纵画像。画成,大家都觉得不错,郭子仪也觉得都是名家手笔,便张挂在家中,想比较哪一幅更好。有一天,他的女儿回家,郭子仪就问她二画优劣。他女儿端详一番,即说后画好。理由是,前画只是“像”,“空得赵郎状貌”,而后画却能兼得赵郎的“性情言笑之姿”。可见,当时人们也更欣赏神似,而非只追求形似。
对于中国画家而言,绘画是创造性的艺术,不是为了复原,更不是为了谋生。在他们看来,无论画什么,一心追求形似,就还是“匠”的层面,他们很傲娇,也很不屑拘泥于“形似”。
另外,传统国画在构图上不拘泥于焦点透视的束缚, 灵活自由,多采用散点透视法,使视野更加宽阔,冲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
中国画讲究通过笔墨情趣抒发画家个人情感,古往今来大多崇尚“似与不似之间”的层次。在构图时,画家喜爱留白,除少量肖像画外,人物往往只是画面中一小部分,运用墨色互补和用笔多变,达到虚实相生的画面效果,给欣赏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反观西方绘画,自文艺复兴以后,大多以解剖学和透视法等科学的理论基础指导着绘画,“形似”是西方画家的基本功。后来甚至通过暗箱来更细致地观察事物,“精益求精”“像益求像”。
创作手段造就画风
中国古代绘画经过几千年的洗礼依然传承使用毛笔和宣纸或绢布作画,作画颜料以水墨为媒,毛笔的头尖而圆润,灵活多变,使得画者偏重线条发展。而线条的劣势便是难以产生足够立体感,无法将人物面部特征表现出来,所以要画得像比较难。
笔墨一旦落在宣纸上,便没有涂改的可能性,绘画材料的特殊性提升了绘画技术的难度,让画家在造型时不能修改。
在造型时,传统画家大多是在仔细观察绘画对象的容貌后,结合对方的要求或自己的主观想法再回画院或书房绘制在宣纸上,绘制完成后再将画与诗、书、印结合起来,增加画面的意境。
西方人物画更注重写生,他们会为了脑海中的一个构思,主动聘请模特,邀请模特长时间地保持一个姿势,好让他们仔细观察。即便是为雇主绘制肖像画,他们也一定会要求雇主充当模特。
绘画时,以扁平的油画笔及油画布或木板作画,作画颜料以油彩为媒, 一直沿用至今。他们运用更丰富的绘画材料,将油彩在画布上层层推进,反复修改,细细推敲,表现客观物象的真实状态或是独特的艺术形象。
达·芬奇、拉斐尔、门采尔、伦勃朗等画家在表现人物时,用辅助线精确定位五官的位置,仔细寻找每一个模特的细微差别。素描大师门采尔力求多方面反映现实生活,其造型严谨、解剖明确、笔法刚劲、生动自如,绘制人像时会着重表现人物的头部,构图饱满,刻画精确细腻,影响了很多后世画家。
可见,由于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和历史进程等因素的影响,传统的中西人物绘画各具特色,既有绘画理念的差异,也有绘画风格的不同。中国古人在不断探索如何用丹青体现出更“神似”的人,西方画家却在画布上通过科学的解剖学和透视学的探索,把“形似”当作最扎实的基本功。致使西方肖像看起来比中国传统肖像“更像”。
在这个信息化建设迅速的时代,在这个中西方艺术互通的时代,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中西绘画也走向融合之路。徐悲鸿等人留法归来后,尝试将西方绘画技术与中国绘画手法融会贯通。他们也用国画画出了更为写实的人物像,兼具西方绘画中的透视和明暗关系。而在徐悲鸿第二次入主北平艺专(中央美术学院前身)之后也开始力主教学方法的改革。
未来,人物画将怎么发展?画家蒋兆和曾说:“不摹古人,不学时尚,面向生活,融合中西。”这不仅是艺术随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艺术进步的必经之路。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