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青春在树林里”(3)_中国教育导报网
当前位置:主页 > 综合 > 正文

“永恒的青春在树林里”(3)

2021-04-16 13:28作者:采集侠

  森林的优美形态、繁复结构、沉静品质,对人类的情感有着天然的熏陶、美化及调整作用,是内心整合的最佳场所。霍桑的《红字》这部经典文学作品,就隐喻了森林与人之间的神秘联系。

  在这部小说中,森林象征着“没有屈服于人类法律的荒蛮的、异端的大自然”;虽与现实社会近在咫尺,但是黑暗阴郁,参天古树和无边藤蔓遮蔽了阳光。在小镇居民中间,长久流传着关于森林里有“黑人”和巫婆出没的诸多传闻,只有被视为女巫的斯宾塞夫人,因为用鲜血辟了邪,才敢在森林中随意出入。人们对森林既敬畏又惧怕,将其视为邪恶与罪孽的诞生之源,将“罪人”赶到森林里,是最严厉的惩戒律法。

  “让故事的人物进入黑黝黝的大森林会产生危险的气氛”——这是西方经典文学常见的创作手法。然而在《红字》中,这片森林尽管黑暗幽深、人迹罕至,却远没有人们所设想的那般邪恶、可怕,相反,它为解决人类的生理疾病和精神危机都提供了有效途径。

  在森林中,社会规则被忽略或无视,原始的自然法则占据了上风。与社会时空有异的秩序,在欧美被称为“绿林法则”,森林就是一个充满自由和反抗的空间。在《红字》中,森林接纳了被社会排斥的海丝特母女,这片荒凉之地就成为她们隐秘的精神家园。

  海丝特原本就住在森林边缘,这也意味着她处于无意识的边缘,她的迫切任务,就是使自己得以清醒并解决问题。进入森林,通常能够找回真实的自我,因为森林的繁复无边,给人们提供了反思和领悟的空间。霍桑用四章描述森林对海丝特的召唤与接纳,“森林的路口向她敞开着,她的野性正好和当地人一脉相通,而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又正好跟判她刑的法律相反。”

  更重要的是,森林象征着自由和幸福。借由海丝特一家人的林中相见,森林又成为主人公一家的心灵修行之地,成为他们爱情获得新生、前途重燃希望的地方,这也隐喻了森林的母性特征。

  当海丝特与丁梅斯代尔下定决心与过往断绝时,森林发出了“赞许之声”:“天空射出万道霞光,犹如苍天绽开了笑脸,向阴暗的森林,泻下一片阳光,使枯黄的绿叶变得金光灿灿,连灰暗肃穆的树干也闪出亮光。”这是抛弃孤独或融入无限的时刻,是疲瘁的灵魂被空无濯洗、黑暗被驱散的时刻,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森林与人类命运之间奇妙的关联。

  只有“在树林中间,我们回到理性和信仰”(爱默生语)。森林还可以成为深受清教社会法律与制度压制的人们心灵的避难所。爱默生曾经观察到,“商人和律师从街道上的喧嚣和奸诈中走出来,看到了天空和树林,于是又恢复为人了。”在《红字》中就是如此,一家人恋恋不舍,不想离开森林,“回到镇上去的小路是多么可怕啊,海丝特又得重新挑起那耻辱的重担了,牧师又要带上那好名声的假面具了……他们又逗留了一会儿。从来就没有任何金光像这一片黑暗森林的阴暗这般可贵的。”

  戴上耻辱红字的海丝特,终于在森林中重新找回了自己失落已久的女性认知,摘下了晦暗沉重的帽子,“满头乌黑闪亮、浓密如瀑的秀发立刻飘洒在肩上”,“她的青春和她各方面的女性美,都从所谓的无可挽回的过去中恢复了。伴随而来的是她少女时期的希望和一种前所不知的幸福……”耻辱和苦恼如释重负般地解脱了,森林深度参与到对人物命运和处境的书写之中,并让他们找回了在现实世界中所失落的本真存在,包括对真实情感的渴求。

  在无意识间,森林体现着人类生存的最本真状态,安全感、归属感完全是自然生成。如果按地理学家皮特的说法,人在森林这样的地方,是“自然地、不加故意地体验生存”;大森林及其中的事物,可以在人类心中引发一种令人敬畏的静谧;这种对自然的敬畏,就有很治愈性的效果。也只有像森林这样的大地生态共同体,才能给予那些胸含血泪的戴罪之人以抚慰。森林在《红字》中被塑造成一种具有智慧和意志的“引领者”,帮主人公找回身份感与家园感,并赐予他们希望和新生。在这个意义上,森林是大自然为人提供的心灵空地和精神教堂,是脱胎换骨的必经场所,又是对残缺现实世界的补充和完善。离开伤心疲惫的世界——进入某种力量的源泉(森林)——带着促进生命的能量归来,也成就了某种经典的文学样式。

  浩大的自然文学空间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