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西方人的奶酪不让你随便动?(2)
相反,作为游牧副产品的乳制品并不流行。一直到罗马共和国结束后的公元60年,一本名为《农学宪章》的著作里,才提到奶酪作为奖赏,是古罗马勋臣的专属食物。这与唐宋时代中国士大夫阶层爱吃农耕帝国里产量极低的羊肉、酥酪如出一辙。
游牧文明的肇始地造就了奶酪
很多人想不到,全球现有的历史最悠久的奶酪,在中国。
1934年,著名探险家斯文·赫定组织了中国西北联合考察团,瑞典团员贝格曼在新疆罗布泊的小河墓地,发现了一具服饰华贵、丧葬讲究的木乃伊女尸,她被亲切地称为“小河公主”。 但当时中国时局使挖掘无法继续,直到2000年,中国探险队才在卫星定位系统帮助下,重新发现墓地。
也是在第二次发掘中,细心的考古队员们在小河公主的肩颈和胸部发现了一些“土块”。化验之后发现,这些是公元前1615年的奶酪。之所以会在木乃伊身上摆放奶酪,可能是一种为了让死者有食物可以吃的祭祀行为。
这比古罗马文献中出现奶酪足足早了1600多年。
无独有偶,在西亚两河流域、中亚草原、埃及沙漠,也都曾发掘出时代接近的奶酪标本。显然,在交通并不通畅的时代,以发酵乳类延长保质期绝不是某个人的发明,而是不同地区人们共同演绎的风土艺术。
草场、牛羊马骆驼、时间、微生物,以及牧民,所有奶酪所必备的形成元素并不需要强加在一起,在有游牧传统的地区,一切都水到渠成。
拿中国来说,内蒙古的奶豆腐、新疆的奶疙瘩、云南大理白族的乳扇和石林撒尼人的乳饼,虽然有不一样的制作流程、不一样的烹饪方式、不一样的食材搭配吃法,但它们本质上都是奶酪。反观奶豆腐、奶疙瘩、乳扇、乳饼的产地,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造就奶酪的,是适宜游牧文明诞生的自然环境。
流行于蒙古高原的艾拉格奶酪,是一个更有代表性的例子。每年在母马发情的季节,蒙古牧民们将马奶集中起来煮沸、发酵,然后通过布袋过滤并压制脱水,最后将它悬挂在蒙古包入口,以便任何经过的人都可以摇动它,使其快速发酵熟成并风干;要么绑在马鞍上,在一天的骑行中达到同样的效果。
艾拉格奶酪是草原上一种很受欢迎的小吃,可以正餐时泡在茶或汤里变软再吃,也可以当成零食,满足牧民一整天放牧期间补充热量的需求。
按照地理决定论,如果历史稳定地线性发展,那么今天世界奶酪版图,应该以中北亚草原和西亚新月沃土为核心,向周边辐射:这是人类游牧文明的肇始地,也是奶酪最早的诞生发展地。
黑死病改变了奶酪在欧洲的发展节点
然而,历史充满了偶然性,大部分时候,它并非理想中的线性模式:1346年,发生在乌克兰境内的“卡法战役”,成为奶酪传播发展的转折点。
卡法城位于今天的乌克兰境内,当时是蒙古四大汗国之一的金帐汗国与威尼斯共和国的边境,也是黑海区域的核心港口城市。
金帐汗国由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的堂兄拔都建立。13世纪到15世纪长达200多年的历史里,暴戾和贪婪的金帐大汗从未停止对周边富庶地区的劫掠。很不幸,当时依靠海洋贸易大发横财的威尼斯,正是欧洲最富庶的国家之一。
富庶的威尼斯商人在卡法城建造了高墙深壑,蒙古骑兵虽然彪悍,但人与马的冲击面对城墙却无可奈何。久攻不下之际,蒙古人将一些浑身黑斑、散发着脓血臭味的尸体用投石机抛入城内。几天后,卡法城内陆续有人出现和抛入尸体一样的症状:皮肤上出现大量黑斑,手指末端坏死和出血,坏疽,渗出血液和浓汁,高烧不退、精神错乱,发病四十八小时内在痛苦中死去,人们将它称为“黑死病”。
事实上,“黑死病”正是由鼠科动物传播的鼠疫,而卡法战役,则因此成为有记载以来最早的细菌战案例。
鼠疫出现在金帐汗国的早期病例已不可考,大概率与游牧民族当时的卫生习惯和饮食特征有关。但在地广人稀、还经历过蒙古人杀掠的中北亚,传染病遇到了最大的天敌:隔离。所以只能称为病例,而非疫情。
然而,把鼠疫患者尸体抛入繁华的港口,性质就完全不同了。笃信天主教的民众崩溃了,认为这是“神罚”。很快城门失守,经历了蒙古骑兵的第二轮洗劫和屠杀。
最可怕的是,威尼斯商人们看到“神罚”后,慌慌张张地携带金银细软,逃回意大利本土。当时,他们并不知道“潜伏期”这个医学名词。
恐怖的黑死病,就此在整个欧洲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