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红深处藏着半部中国古代文学史(4)_中国教育导报网
当前位置:主页 > 综合 > 正文

桃红深处藏着半部中国古代文学史(4)

2020-04-21 11:46作者:采集侠

  在蕴含“桃花流水”意象的文学作品中,唐代张志和的《渔歌子》可谓妇孺皆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有研究者分析指出,西塞山前,桃花盛开,鸥鹭时起,晴笠雨蓑的渔人,恋秀色以支颐,临清流而忘归。如此令人旷怡的山水境界,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道,被历代文人视作超脱境界的象征。

  桃花开时极为明艳,然而花期短暂,之后便匆匆凋谢。因此,桃花的凋零常与红颜的暗老、年华的易逝、爱情的失落相联系,用以表达对生命流转的哀伤和慨叹。前者有刘禹锡《忆江南》:“春去也,共惜艳阳年。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惟待见青天。”后者如宋代魏夫人《减字木兰花》:“玉人何处。又见江南春色暮。芳信难寻。去后桃花流水深。”

  总而言之,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中一个常见而又意义丰富的意象,“桃花流水”早已由春日象征这一原始意义,发展为人类千百年来所共有的情感蕴涵。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