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会说家乡话吗?代际传承断裂,方言濒危(6)
在庄初升看来,对于方言的保护,要分类处之。一些使用人口只有三四百人的方言,终归要消失,“大江东去,无可奈何”,所能做的就是通过声音、影像等手段给其拍张“遗照”,留存下来,以供研究,而对于一些相对更加强势的语言,如闽南方言、上海话、粤语等要不遗余力地传承保护。
王建设解释说,保护传承方言并不是推广方言,并不意味着让每个人都说一口标准地道的方言,这既做不到,也没有必要,其中关键在于方言不被歧视,有其生存的空间。未来应做到“多语分用”,在私人和非正式场合中,可以运用方言,正式场合说普通话。
钱乃荣分析说,方言的语言和词汇随着时间不断变化,是其自然规律,将近170年里,上海话的韵母从1853年的63个合并成现今新派语音的32个,声调也从8个合并成5个,减少将近一半。语言的发展要顺其自然,不要指望着将其拉回古旧的原貌。语言使用有着清楚、经济两个原则,如今上海话一些词汇语音的合并已跑到普通话前面,例如煮饭的“锅子”跟吃的“瓜子”在上海话中同音。
方言能保护到什么程度,王莉宁心里并没有答案。但她经常和学生说,“也许你今天没有意识到你的家乡话是一种资源,它很宝贵,但是我们可以想,如果我们今天能听到诸葛亮的声音、秦始皇的声音、唐明皇的声音,那将是多么震撼的一种历史场面?”“我们今天所做的工作,也许就是为了1000年、2000年以后,人们能感受到震撼,做一些积累。”
投身语言研究工作后,王莉宁对自己的家乡话逐渐有着更大的认同。“广西南宁最显著的标识,你可能说是老友粉、酸木瓜、各种煲汤。但今天通过发达的物流,这些物件各地人都可以获得,最后唯独与众不同的是南宁白话,它和广州话再接近,也彼此无法替代,当我们的孩子都在慢慢说一口标准普通话的时候,南宁这个城市就会跟中国版图上的所有城市一样,会失去本身最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标识。”在王莉宁眼中,方言是“一个区域和在这个区域生活的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声音的身份证”,“如果我们丢了这个身份证,结果会怎样?”
(本文参考书目包括《<繁花>语言札记》《上海方言》《方言与中国文化》《轩辕使者:语言学家的田野故事》《南腔北调:在语言中重新发现中国》。特别感谢郑子宁与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汪平给予的帮助)
《中国新闻周刊》2020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