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会说家乡话吗?代际传承断裂,方言濒危(2)_中国教育导报网
当前位置:主页 > 综合 > 正文

你还会说家乡话吗?代际传承断裂,方言濒危(2)

2020-07-02 11:48作者:采集侠

  除了地域特色,从另一个角度说,方言也是记录、表现一个地方不同时代特征的标尺,反映着一个城市的精神特质。方言的强势与否与一地的政治经济地位密切相关。方言是人口迁徙、聚居的产物,以沪语为例,老派的上海话源于南宋时期一个名叫“上海”的聚落形成之时,当时,上海地区方言以松江话为基础。到了清代,由于苏州府的繁荣,包括上海地区在内的整个吴语区受到苏州话的影响;而现代意义的上海话则起源于1843年上海开埠后。因此,上海地区的权威方言可谓“三易其主”。

  钱乃荣说,1843年后,涌入上海的外来人口超过80%,其中包括不少江浙一带的移民。此后,苏州话、宁波话等各地方言中的独到表达充实到沪语中。比如说,苏州话的“标致”“一只顶(一级棒)”,苏北话中的“乖乖隆地冬(非常了不起、了不得)”进入了上海话,如今在上海话中最具标志性,代替了“我伲”的“阿拉(我们)”则来自宁波话。而之所以外地方言没有对上海话造成“颠覆性”影响,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外地人口分批来到上海,五湖四海之间语言的影响相互抵消。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作为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东西方交融也使得大量外来事物进入沪语,例如“电车”“轮船”“火车”“沙发” “马路”“花露水”“黑板”“自来水”“自来火(火柴)”等,这些词汇都是在上海话中首先被创造出来进而吸收进普通话中,并沿用至今。

  开埠一百多年来,随着上海的日渐繁盛,上海方言逐步成为和北京话、广州话并列的三大方言之一。改革开放后,上海方言再度迎来快速发展。诞生于股市中的“套牢”“绩优股”“原始股”等词汇最先诞生在上海话中。到1980年代末,上海方言在吴语区保持着着强大的辐射力,在沪宁铁路上,经常可以听到苏州人、无锡人、常州人用上海话交谈。

  隶属于吴方言的上海方言还保留着上古汉语中的一些古音、古词、语法。如上古汉语中的“正偏式”构词,在如今的上海话中依然有所体现,如“棒冰”“饼干”“肉松”,上海话中还有古吴语的特征词,如“洗”称为“汏(dà)”“藏”称为“囥(kang)”。

  方言连接远古与现实

  另一种被称为古汉语活化石的方言是闽南语。和其他几大方言一样,闽南方言同样是不同时代北方中原汉人因避战乱、逃荒等原因向南方迁徙进入闽南地区后逐渐形成,因为在相对闭塞的山川阻隔中偏居一隅,闽南话得以保留了较多古代语言特色。关于闽南话何时形成,业内还没有达成统一意见,但大抵在南北朝时期。到宋朝时,闽南人大举南下,将人口输出到潮汕地区,闽南人的迁徙路线还呈现出鲜明的沿着海岸线特色,从粤东沿海的海陆丰、粤西的茂名、湛江等地,到海南岛的东海岸,再到踏上与福建一海之隔的台湾岛。清朝时,“迁界禁海”政策又使得闽南人进入温州平阳、苍南,台州等地。在福建,比起分布在福州等地的闽东方言、闽北方言,分布在厦门、泉州等地的闽南话更为强势。

  生于1954年的王建设是泉州人,曾担任华侨大学文学院院长,主要研究古代汉语与闽南方言,1970年代初师专毕业后,被分配到泉州幼师当老师。1980年,在去北京参加教育部举办的首届中央普通话进修班时,王建设接触到方言相关课程,产生了兴趣。1985年,考上厦门大学古代汉语学硕士后,著名语言学家、导师黄典诚对他说,《世说新语》中的“许”可表示远的指代词“那”,与今泉州话用法相同,建议他研究该书词汇。

  在《世说新语》中,王建设发现一片闽南语独有的、连接古远与现实的天地:书中的人称代词“我”“汝”“伊”在闽南话沿用至今,“阿瓜”“阿龙”“阿兄”这样盛行于汉魏六朝的称呼语在闽南语中仍在通行,和上海话一样,闽南语中还保留着“鸡母(母鸡)”“人客(客人)”“历日(日历)”这样在古汉语中常见的构词形式,“未”和“无”与古汉语的用法也很接近。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台湾曾风靡一时的电影《搭错车》的主题曲名字《酒干倘卖无》就是一句闽南语,“无”放在句末,表示询问语气,意为“有酒瓶子可卖吗?”通过对《世说新语》的研究,王建设最终完成了10万字的硕士毕业论文《世说新语泉州话证》。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