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会说家乡话吗?代际传承断裂,方言濒危(5)
王莉宁说,如果现在从几种较大门类方言的使用人口来看,似乎都是安全的,但具体到某一方言门类下细分的小方言,就可能处于濒危状态。庄初升举例称,东莞的粤方言就处于急剧消失的状态,“南宁白话”也在被更强势的广州话替代,还有更小众的方言,如广东北部的“粤北土话”,珠江三角洲的“疍家话”,海南东南部的儋州话等都挣扎在生死的存亡线上。
保护好我们的语音“身份证”
2015年,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启动,这是一项涵盖1700多个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点,上千个汉语方言点的语料收集项目。在王莉宁看来,2015年是方言文化传承保护的重要节点,这是全国范围内时隔60年再次开展对于语言资源现状的大摸底,目标指向却与60年前为推广普通话而开展的调查大为不同。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到“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保护传承方言文化”。
在全国行动开展前,各地已在探索方言保护。2007年,闽南设立国内首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同年泉州电视台闽南语频道正式开播。2011年8月,苏州率先在5条旅游公交线上加入苏州话报站,成为江南一带首批加入方言报站的大城市。在上海,《新民晚报》自2010年起推出《上海闲话》专版,2014年,上海试点20家幼儿园在课间使用上海话交流,过去几年里,上海还举办了全市的少年儿童沪语比赛,今年6月,一档名为《沪语人气王》的方言选秀节目登陆了上海都市频道。
钱乃荣坦言,过去十年来,通过各种活动的造势,营造出了学说上海话的氛围,使得很多家长的态度得以转变,但上海年轻人会说上海话的现状基本没有改善。
参与沪语比赛的选手将一首“笃笃笃,卖糖粥(注:上海小吃红豆粥)”的歌谣从幼儿园唱到了初中。“参赛节目都是排演好的,来来回回就是几个人表演,”钱乃荣说,“我忍不住问一个孩子‘糖粥’是啥,孩子不知道。如果再问问他刚才表演的‘三斤胡桃四斤壳,吃侬肉,还侬壳’到底是在说什么,孩子十有八九答不上来。”
钱乃荣还婉拒了母校向明中学高中部请他去上方言课的邀请,在他看来,“教而不讲等于不教”,课后又变成了讲普通话。钱乃荣认为,学习方言最重要的是营造同龄人之间讲方言的环境,使彼此在交际过程中增加词汇和语言运用熟练度,关键是要允许更大范围内幼儿园、中小学的学生课下讲上海话。
广州有着很好的年轻人普通话、粤语“双语”习得的经验,庄初升说,当地父母都会在孩子小时候教孩子学粤语,等到幼儿园、学校里时,孩子再学说普通话,而学校里又没有课下不能说粤语的规定,这使得小孩子有了课下运用方言的空间。
方言的代际传承也是王建设面临的难题。他主持的《我爱闽南语》原本是要面向年轻人、小孩子,但他在外出时,经常碰到的是五六十岁阿姨阿伯级别的“粉丝”。他坦言,在现在有着丰富选择和普通话基本普及的大背景下,这样的节目“年轻人不爱看”。
2019年6月,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一期工程结束,工程标志性成果《中国濒危语言志》正式出版。作为该工程的组织实施单位,王莉宁和团队在思考着如何将采集到的数据资源在中国语言资源采录展示平台上予以呈现,才能吸引更多年轻人,这也是语保二期工程要做的事情。
2016年,湖南卫视节目主持人汪涵找到王莉宁团队,希望其能为新推出的方言歌曲唱作节目《十三亿分贝》提供学术支持。这档节目唤起了不少年轻人对于方言的兴趣。在广东雷州足荣村,过去几年里,节目主持人汪涵、崔永元等还发起了国内首个方言电影节,每年有500部到800部电影投稿,组委会从中选出五六十部获奖电影,电影节的设立是为了吸引青年导演参与,王莉宁团队同样给予学术上的支持和引导。